2021年1月13日 星期三

趨勢科技、遠傳電信與亞洲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

隨著台灣邁入5G新時代,伴隨AI人工智慧與IoT物聯網等各式應用加速成熟,5G網路建設為智慧工廠、智慧醫療等垂直產業帶來新的發展商機。全球網路資安解決方案領導廠商趨勢科技 (東京證券交易所股票代碼:4704) 致力於5G資安應用布局,宣布與遠傳電信及亞洲大學簽訂合作備忘錄 (MOU),三方共同為智慧醫療創新應用揭開序幕,開啟5G運用在醫療領域的嶄新里程碑。




為加速發展實踐5G智慧醫療服務,結合三方技術及資源,展開包括醫療應用、資安及網路等業務合作,由趨勢科技提供專為5G專網打造的整合網路資安解決方案Trend Micro Mobile Network Security (趨勢科技MNS) 建置5G網路安全,遠傳電信架構5G 應用環境,以亞洲大學附設醫院為場域,共同打造安全創新的智慧醫療環境。


趨勢科技台灣區暨香港區總經理洪偉淦表示:「資訊安全是5G網路產業中不可缺少的基礎建設,在5G網路佈局階段即同步審慎規劃。我們很高興這次能與遠傳電信及亞洲大學攜手合作,藉由趨勢科技在網路安全專業領域數十年的豐富經驗,提供5G網路最全面、便捷、完善的資安防護解決方案,協助醫療產業在5G資安建置上超前部署,提前防禦環伺且多變的資安風險。」


遠傳企業暨國際事業群執行副總經理曾詩淵表示:「遠傳以『大人物』(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及雲端技術協助各產業串聯5G的關鍵整合能力,持續驅動5G垂直場域創新應用。此次與亞洲大學、趨勢科技的三方合作,不僅落實5G智慧醫療應用,也因應醫療領域高規格的通訊延遲性、資安防護需求,期待以5G助攻,加速醫療產業智慧化。」


亞洲大學校長蔡進發表示:「近年亞洲大學人工智慧與精準醫療研究中心在人工智慧、精準醫療創新技術、臨床醫療數據持續精進突破,此次亞洲大學與趨勢科技、遠傳三方跨界合作,現階段以急重症血液透析機為合作目標,共同發展5G人工智慧先進醫療解決方案,並促成相關領域的專家交流與人才培育,打造安全的5G智慧醫療網。未來更將推廣到亞洲大學各科室與集團醫療院所,推動台灣發展更健全的5G智慧醫療環境。」


如今伴隨著5G帶動更巨量的資料傳輸需求,5G也為ICT產業串連各式創新應用的機會,例如近期備受注目的5G企業專網,將可以協助企業應用部署及數據處理更為快速與便利,卻也帶來更為複雜的5G資安管理議題。


面對此嶄新的5G資安挑戰,有別於一般IT安全防護,趨勢科技MNS (Trend Micro Mobile Network Security) 同時結合網路和端點防護,為ICT應用提供全面整合的網路安全環境。在專網防護上,這套網路資安解決方案整合趨勢科技網路防禦Network Protection架構,以歐洲電信標準協會 (ETSI) 制定的 NFV (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zation) 框架設計,實現電信商與企業間高性能、低延遲的虛擬網路安全,同時具備網路存取控制、網路入侵防護、漏洞虛擬修補、惡意網站過濾、網路應用識別與控制服務等功能。


此外,藉由在連網裝置安裝SIM卡及執行SIM卡上的Java 應用程式,趨勢科技MNS (Trend Micro Mobile Network Security) 可實現端點安全防護,提供連網裝置白名單設定、設備隔離與數據加密等安全防護功能。這套專為5G專網設計的網路資安解決方案將有助於醫療機構大幅提升資料傳輸的安全性,不僅由終端裝置進行網路層的資訊採樣及安全檢查,亦可於網路層檢測終端裝置是否出現異常,從端點及網路層雙面把關網路安全。


趨勢科技將持續聚焦5G資安技術的發展,期待透過本次與遠傳電信及亞洲大學攜手合作,協助智慧醫療產業導入5G資安應用,激盪出多元的5G時代創新可能性,為5G應用超前建置完備的資安部署。


關於趨勢科技


趨勢科技為網路資安解決方案全球領導廠商,致力建立一個安全的資訊交換世界。趨勢科技憑著 30 多年的資安專業經驗、全球威脅情報與持續不斷的創新,為企業機構、政府機關以及一般消費者提供從雲端工作負載、端點、電子郵件到 IIoT 及網路環環相扣的資安解決方案。我們的 XGen™ 防護策略為我們的解決方案提供跨世代融合的威脅防禦技巧,針對各種主流環境而最佳化,運用共享的威脅情報,提供更優質、更快速的防護。趨勢科技全球共超過 6,700 名員工,遍及 65 個國家,並擁有全世界最先進的全球威脅研究及情報,是企業保護連網環境的最佳夥伴。如需更多資訊,請至:www.trendmicro.com



2021年1月11日 星期一

健保特材之亂告終8大類都未超過極端價格


保特材之亂告終8大類都未超過極端價格

8大類自付差額醫材價格設極端值,爭議告一段落。8大類醫材今天在比價網完成登錄,價格都未超過極端值。健保署說,管理兼顧平衡,與院所、廠商都溝通,不影響新功能醫材進用。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今年6月公告,將包含特殊功能人工水晶體、塗藥血管支架等8大類、共352項健保差額特材訂定收費上限,81日上路,但引發醫界強烈反彈,驚動總統蔡英文發表意見,衛福部長陳時中也親自主持會議傾聽醫界聲音,並達成共識,不訂收費上限,先處理收費超過極端值的醫療院所。

經過與各醫療學會溝通、討論醫材極端值訂定後,健保署在8月底再度公告,8類自付差額醫材自91日起依醫療院所收費百分位為極端值,極端值由各學會訂定,健保署已發文給價格超過極端值的院所,要求期限內調價或說明。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副組長黃兆杰晚間受訪時表示,經連月溝通、輔導,所有院所都已完成調價,並將最新的價格揭露於醫材比價網,提供民眾比較、參考。所有醫材價格都沒有超過極端值,各醫學會、院所和醫材廠商都有溝通,也都能配合管理制度,目前的作法就是求取平衡,在保障民眾權益下,不影響醫界和廠商發展。

黃兆杰說,醫材採用極端值管理,不會有醫院收費特別高,這是比較平穩的作法,初步達到管理成效。未來如果有新功能的醫材要進用,也會尊重醫學會的專業判斷,經討論後都可以再加入,不會讓民眾用不到新功能醫材,也不會降低廠商申請進用的誘因。

原文出處:中央通訊社http://www.httpscna.com.tw/news/firstnews/202011020288.aspx


8科AI門診上線!中醫大附醫打造「AI醫院理想國」,工程師如何幫大忙?


中醫大附醫這一年多來,累積導入AI應用數超過百項。不過,他們進一步思考,與其追求各種應用突破,不如設法讓醫師的「體驗升級」,對臨床更有幫助。 


台灣AI醫療進展正邁向青春期,不管是大規模的醫學中心,甚至區域或地方醫院,人人都在測試AI、訓練AI應用。這當中,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以下簡稱中醫大附醫)是不能不提的領先好手。




20192月,中醫大附醫舉辦AI門診啟動記者會,一口氣宣布將多項AI解決方案導入心臟科、腎臟科、胸腔科、乳房外科、兒科、眼科、精準醫學、健檢中心等科別。總計落地8科、46個門診,包括肝臟纖維化、肝癌分群、乳房腫瘤超音波檢查,都有AI提供醫療輔助。


實際的效益包括:醫師從X光圖判斷骨頭年齡,從約6分鐘大幅縮短至0.1秒;臨床診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經由眼底鏡影像觀察血管、出血及斑點程度來評估分級,AI也能扮演「第二專家」,快速提供建議……


AI「教法」各不同,彈性標準讓體驗大升級

「一開始確實比較像探索,什麼都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療智慧中心顧問、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王帝皓指出,大約3年前,醫院的開發方式是由臨床醫師提需求,評估AI能否解決;但是每個領域都有獨特議題,容易見樹不見林,而且各個專案耗費人力,資源卻無法有效串連。


的確,單論導入的「AI應用數」,中醫大附醫這一年多來累積超過百項。不過,他們進一步思考,與其追求各種應用突破,不如設法讓「體驗升級」。



王帝皓以自身專長舉例,全台僅200多位的放射腫瘤科醫師,經常用「鍵盤開刀」,意思是醫師透過鍵盤,描繪出癌症患者的器官長相、位置,從中圈選出腫瘤,再打造出一套專屬治療計畫。


「這要一個一個像素(pixel)去比對位置,感覺很像在用『小畫家』(微軟Windows內建繪圖工具)。」

然而,這份「繪圖」工作實際上一點也不輕鬆。由於腫瘤邊界不明顯,醫師必須交叉比對電腦斷層掃描(CT)、磁振造影(MRI)影像,才能清楚勾勒輪廓,有時光是單一個案,就需要畫上45個小時。


即使建立AI模型之後,部分案例的腫瘤勾勒工作,可以從5小時變5分鐘,看似大幅解決問題,實則不然。


     "就像爸媽教小孩,每個家庭都有不同方式,醫師也一樣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王帝皓"


醫師之間的「看法不一致」是很常見的現象,像是腫瘤怎麼畫,各醫師的標準就可能不同,也沒有對錯可言。不過,這對於接受一套標準訓練的AI應用,就會帶來巨大考驗。



中醫大附醫得出的解決之道,是 AI具備彈性。透過在AI圈選系統裡建立回饋機制,可以讓不同的醫師依照自己習慣,直接在臨床軟體中儲存、更新繪製結果,回頭再次訓練AI模型,提高準確度


同樣狀況也發生乳癌治療上。一派放射腫瘤科醫師著重「預防性治療」,懷疑會有復發情況,認為治療應照射到特定淋巴結位置;另一派則認為不需要,擔心多照放射線,會提高肺纖維化機率。


「醫療往往沒有斬釘截鐵的答案。」王帝皓表示,較好的AI設計,是取兩種作法的中間值,提供調整空間。


      "助臨床即時發現病徵,從判讀走向預測風險"


從醫師與AI協作過程,中醫大附醫觀察到,AI醫療能持續進步,除了醫院資源的支持,工程師人力也是關鍵動能。


中醫大附醫現有30多位工程師,技術轉移的新創公司長佳智能也有35位工程師。

其次,持續擴展AI應用,將對臨床更有幫助。


像在骨齡AI的介面上,就在最初的年齡判讀之外,增加了可自動產出的模板報告、最終身高預測、結合中醫藥方推薦、身高曲線追蹤與使用者回饋等多項功能;針對心電圖判讀,則是發展出主動提醒功能,建議臨床醫師複閱心電圖,以更即時發現如急性心肌梗塞等病徵,縮短病人入院到治療處置的等待。


目前,中醫大附醫的AI應用數,已整合為28項左右,聚焦癌症、神經學、心臟與基因等4大領域。


「病徵的事先預警,將是智慧醫療未來發展的一大重點。」王帝皓舉例,心電圖AI不能只是分辨心房顫動的有無,還要提升到「發作形態」,甚至結合穿戴式裝置,提前預測中風的風險。「長遠來說,能由AI告訴我們該優先處理哪些事項,對醫療體系會有莫大幫助。」


原始網頁:數位時代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9873/cmuh-ai

生醫新聞:Medtronic今年第七件收購案出爐,將併Ai Biomed強化產品組合 全球醫療器材市場估達4200億美元

2020.1102 美敦力(Medtronic)已完成新收購以及通過FD對神經檢測設備的批准,擴大在改善頭頸部手術安全性的技術組合。


這是醫療技術巨頭Medtronic今年的第七件收購收購AiBiomed使其增加了用於甲狀腺手術的組織檢測探頭。PTeye雷射系統用於甲狀腺切除過程中識別副甲狀腺組織位置,可協助外科醫師避開健康的組織。



一般而言副甲狀腺細胞難以識別,但是Py探針發出的光會引起螢光反應,使它們無需使用顯影劑就能

發光。儘管甲狀腺的全部或部分切除是常見的甲狀腺手術,但若不經意切除副甲狀腺組織會導致患者的鈣指數下降,引起麻痺、肌肉痙攣、煩躁和癲癇發作。



交易的財務細節沒有被透露,但AiBiomd的員工將加入Medtronic的耳鼻喉部門,作為收購的一部分。同時,美敦力(Medtronic)的NIMVial神經監測系統獲得了FDA的批准,該系統可以定位識別並監測神經功能,幫助降低手術過程中導致神經損傷的風險。


該設備透過大型觸控螢幕,可即時提供有關神經功能的反饋訊號,從而對身體肌肉提供運動控制,並協助外科醫師調整手術進程且確認神經的完整性。


美敦力公司耳鼻喉科業務副總裁VinceRacano表示「這兩種技術的結合建立在我們20年來的基礎之上,提供創新的解決方案輔助頭頸部手術。保護關鍵神經的NIMVial神經監測系統和輔助視覺識別副甲狀腺組織的PTeye系統,將協助醫師應對手術中最常見的兩項挑戰。」


(生策會)

2021年1月6日 星期三

台灣生技產業值得電子五哥; 鴻海、緯創、廣達、仁寶、英業達,到品牌廠華碩、宏碁紛紛搶進這塊市場。


 數位醫療2026年市場規模估達6,394億美元(約新台幣19.2兆元),從電子五哥鴻海、緯創、廣達、仁寶、英業達,到品牌廠華碩、宏碁紛紛搶進這塊市場。 

 

「靠健康大數據,我有信心活到120歲!」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在2019年底喊話,號召生技團隊推動「新醫療百年工程」,背後看好的即是全球高齡化帶來的龐大醫療需求,將由精準醫療與預防醫學兩大領域支撐。

 

廣達董事長林百里2019年底出任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簡稱生策會)副會長,宣示科技與醫療產業合作契機已到,林百里十分看好結合AI、大數據結合5G,有望使精準醫療、智慧醫療成為台灣下一個護國神山產業。

 

根據《數位時代》採訪台灣科技大廠跨足智慧醫療的關鍵原因,可大致歸納為以下5個:

 

1.部分科技領導人因家族病史,產生了推動醫學科學的強大發展信念;

2.電子產業高度競爭,毛利率低落,高附加價值的智慧醫療可成為前者的發展新動能;

3.生技及智慧醫療運用到的半導體、AI(人工智慧)、IoT(物聯網)、大數據技術,正好是科技業強項;

4.醫界對科技大廠的永續性與信賴度,遠高於新創團隊;

5.科技大廠挾龐大消費電子研發製造經驗,能加速智慧醫療設備商品化。

但醫療與ICT產業文化跟語言不同;健保制度完善,多數智慧醫療項目卻不在給付範圍,兩大門檻成了ICT進軍醫界最大阻力。「AI不是要統一大家,」廣達研究院院長張嘉淵指出,「未來是懂AI的醫師,取代不懂AI的醫師」已是醫界共識,白色巨塔如何擁抱彩色的ICT產業加入,將是智慧醫療能否成就下個兆元級產業關鍵。

 

 

隨著醫療進步今日的絕症或將成為明日的慢性病,  生命的延長也將擴大長者的照護與醫療支出,  科技業如何因應, 科技業如何協助醫界值得我們關注

台灣生技產業值得電子五哥; 鴻海、緯創、廣達、仁寶、英業達,到品牌廠華碩、宏碁紛紛搶進這塊市場。

數位醫療2026年市場規模估達6,394億美元(約新台幣19.2兆元),從電子五哥鴻海、緯創、廣達、仁寶、英業達,到品牌廠華碩、宏碁紛紛搶進這塊市場。 

 

「靠健康大數據,我有信心活到120歲!」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在2019年底喊話,號召生技團隊推動「新醫療百年工程」,背後看好的即是全球高齡化帶來的龐大醫療需求,將由精準醫療與預防醫學兩大領域支撐。

 

廣達董事長林百里2019年底出任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簡稱生策會)副會長,宣示科技與醫療產業合作契機已到,林百里十分看好結合AI、大數據結合5G,有望使精準醫療、智慧醫療成為台灣下一個護國神山產業。

 

根據《數位時代》採訪台灣科技大廠跨足智慧醫療的關鍵原因,可大致歸納為以下5個:

 

1.部分科技領導人因家族病史,產生了推動醫學科學的強大發展信念;

2.電子產業高度競爭,毛利率低落,高附加價值的智慧醫療可成為前者的發展新動能;

3.生技及智慧醫療運用到的半導體、AI(人工智慧)、IoT(物聯網)、大數據技術,正好是科技業強項;

4.醫界對科技大廠的永續性與信賴度,遠高於新創團隊;

5.科技大廠挾龐大消費電子研發製造經驗,能加速智慧醫療設備商品化。

但醫療與ICT產業文化跟語言不同;健保制度完善,多數智慧醫療項目卻不在給付範圍,兩大門檻成了ICT進軍醫界最大阻力。「AI不是要統一大家,」廣達研究院院長張嘉淵指出,「未來是懂AI的醫師,取代不懂AI的醫師」已是醫界共識,白色巨塔如何擁抱彩色的ICT產業加入,將是智慧醫療能否成就下個兆元級產業關鍵。

 

2021年1月5日 星期二

台灣生技產業值得電子五哥; 鴻海、緯創、廣達、仁寶、英業達,到品牌廠華碩、宏碁紛紛搶進這塊市場。

 數位醫療2026年市場規模估達6,394億美元(約新台幣19.2兆元),從電子五哥鴻海、緯創、廣達、仁寶、英業達,到品牌廠華碩、宏碁紛紛搶進這塊市場。 

 

「靠健康大數據,我有信心活到120歲!」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在2019年底喊話,號召生技團隊推動「新醫療百年工程」,背後看好的即是全球高齡化帶來的龐大醫療需求,將由精準醫療與預防醫學兩大領域支撐。

 

廣達董事長林百里2019年底出任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簡稱生策會)副會長,宣示科技與醫療產業合作契機已到,林百里十分看好結合AI、大數據結合5G,有望使精準醫療、智慧醫療成為台灣下一個護國神山產業。

 

根據《數位時代》採訪台灣科技大廠跨足智慧醫療的關鍵原因,可大致歸納為以下5個:

 

1.部分科技領導人因家族病史,產生了推動醫學科學的強大發展信念;

2.電子產業高度競爭,毛利率低落,高附加價值的智慧醫療可成為前者的發展新動能;

3.生技及智慧醫療運用到的半導體、AI(人工智慧)、IoT(物聯網)、大數據技術,正好是科技業強項;

4.醫界對科技大廠的永續性與信賴度,遠高於新創團隊;

5.科技大廠挾龐大消費電子研發製造經驗,能加速智慧醫療設備商品化。

但醫療與ICT產業文化跟語言不同;健保制度完善,多數智慧醫療項目卻不在給付範圍,兩大門檻成了ICT進軍醫界最大阻力。「AI不是要統一大家,」廣達研究院院長張嘉淵指出,「未來是懂AI的醫師,取代不懂AI的醫師」已是醫界共識,白色巨塔如何擁抱彩色的ICT產業加入,將是智慧醫療能否成就下個兆元級產業關鍵。

 

 

隨著醫療進步今日的絕症或將成為明日的慢性病,  生命的延長也將擴大長者的照護與醫療支出,  科技業如何因應, 科技業如何協助醫界值得我們關注

台灣生物醫藥產業概況

台灣生物醫藥產業概況


到 2019 年,全球生命科學產業預計將達到 1.8 萬億美元,亞洲將成為其最重要的未來市場之一。到 2019 年,該地區預計將產生全球高收入家庭數量增長的一半以上,到 2025 年,全球 600 強城市中的 310 個將位於亞洲。


台灣的生物醫藥產業包括應用生物科技、醫藥和醫療器械三大領域。

政府自 1984 年以來一直投資於生物科技產業,當時它成立了生物科技發展中心 (DCB),這是一家非營利性研究機構,其使命是發展台灣的生物科技產業。研究機構在台灣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有不少於九個機構參與該國生物醫學產業的生物醫學創新發展。



除 DCB 外,還有工業技術研究院 (ITRI)、醫療和製藥工業技術與發展中心 (PITDC)、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 (MIRDC)、國家衛生研究院 (NHRI)、藥物評價中心 (CDE)、農業技術研究所 (ATRI)、國家應用研究實驗室 (NARLabs) 和中央研究院 (AS)。


由於其在 ICT 和製造業方面的背景,台灣已經在許多醫療設備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包括數字血壓計、電動輪椅和踏板車以及電子溫度計。2016年台灣電子/數位血壓計及電動輪椅位列全球第2,市場佔有率分別為22.9%及33.5%。


隨著勢頭繼續增強,投資者正在關注。過去 10 年,該行業的私人投資穩步顯著增長。


資料來源:https://bio-taiwan-gov-tw/Overview-of-Taiwans-Biomedical-Industry/?_x_tr_sl=en&_x_tr_tl=zh-TW&_x_tr_hl=zh-TW&_x_tr_pto=sc

電子五哥鴻海、緯創、廣達、仁寶、英業達,到品牌廠華碩、宏碁紛紛搶進這塊市場。

數位醫療2026年市場規模估達6,394億美元(約新台幣19.2兆元),從電子五哥鴻海、緯創、廣達、仁寶、英業達,到品牌廠華碩、宏碁紛紛搶進這塊市場。 

 

「靠健康大數據,我有信心活到120歲!」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在2019年底喊話,號召生技團隊推動「新醫療百年工程」,背後看好的即是全球高齡化帶來的龐大醫療需求,將由精準醫療與預防醫學兩大領域支撐。

 

廣達董事長林百里2019年底出任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簡稱生策會)副會長,宣示科技與醫療產業合作契機已到,林百里十分看好結合AI、大數據結合5G,有望使精準醫療、智慧醫療成為台灣下一個護國神山產業。

 

根據《數位時代》採訪台灣科技大廠跨足智慧醫療的關鍵原因,可大致歸納為以下5個:

 

1.部分科技領導人因家族病史,產生了推動醫學科學的強大發展信念;

2.電子產業高度競爭,毛利率低落,高附加價值的智慧醫療可成為前者的發展新動能;

3.生技及智慧醫療運用到的半導體、AI(人工智慧)、IoT(物聯網)、大數據技術,正好是科技業強項;

4.醫界對科技大廠的永續性與信賴度,遠高於新創團隊;

5.科技大廠挾龐大消費電子研發製造經驗,能加速智慧醫療設備商品化。

但醫療與ICT產業文化跟語言不同;健保制度完善,多數智慧醫療項目卻不在給付範圍,兩大門檻成了ICT進軍醫界最大阻力。「AI不是要統一大家,」廣達研究院院長張嘉淵指出,「未來是懂AI的醫師,取代不懂AI的醫師」已是醫界共識,白色巨塔如何擁抱彩色的ICT產業加入,將是智慧醫療能否成就下個兆元級產業關鍵。

 

 

隨著醫療進步今日的絕症或將成為明日的慢性病,  生命的延長也將擴大長者的照護與醫療支出,  科技業如何因應, 科技業如何協助醫界值得我們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