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2日 星期一

台灣生技業沒那麼弱!創新不輸日韓

全球新冠肺炎威脅未減,在國際疫苗供不應求的現況下,台灣疫苗代工與研發工作,成為生技醫療產業的熱門話題。尤其今(2021)年114日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初審通過「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修正草案」,此前立委們也對我國生技醫療實力進行質詢。


台灣生技醫療實力究竟如何?專家認為,即使現階段高端新冠疫苗產量跟不上、聯亞藥在取得EUA上也挫敗,導致市場對產業前景打上問號,但國內上游研究機構能量充足,創新力甚至不輸日韓,一旦正式「轉大人」,產業實力與未來潛力仍被外界看好!

沒想到,這款疫苗上市時竟然「碰壁」,原因是有人認為這項作業「圖利廠商」,在「外國月亮比較圓」情況下,該疫苗不堪市場壓力和輿論影響,最後在1999年黯然退出市場。

到底問題出在哪?涂醒哲認為,簡單地說,就是當時生技產業發展無法迎合市場需求,很多優秀醫生做了臨床試驗,結果卻是拿來「升等」。

涂醒哲說:「台灣醫師大多注重在稀有的臨床試驗,但商品化必需進入市場,且必須普及。」言下之意,就是研發者的思考模式沒有跟產業結合,因而錯失商機。


台灣生技上游研究機構多 創新能力不落後、不輸日韓

不過,過去失敗的案例已讓台灣生技業從中獲得學習,甚至成為產業最重要的養份。

台經院生科中心所長孫智麗指出,或許大家都認為台灣生技醫療著重在代工、大量生產、壓力成本,但其實產業早就從製造思維,慢慢轉為研發知識經濟。

她分析,目前國內的上游學術研究機構非常多,同時成功吸引很多海外藥廠高階主管或科學家,回台或來台研究題材與領域,再加上本土大學的學術機構蓬勃發展,讓國內生技研發實力早就超越外界想像。

據了解,全世界生技發展最好的國家,第一是美國,然後是歐洲各國。至於亞洲國家中,孫智麗直接表明:「台灣生技研發創新能力不會落後」,就連日本、韓國很多創投都會來台找潛力投資標的。

另一個在亞洲擁有超強實力的新加坡,則是因為有跨國藥廠進駐,否則,單以發展生技新藥、研發產業來說,台灣表現不屬於落後,在亞洲是名列前茅!

再以生技產業上市櫃成長家數來看,台灣精準醫療協會理事長李鍾熙提到,2009年前,全台只有38家生技上市櫃企業,如今已達到200家(含興櫃),可以看出非常大的成長。過去台灣不會開發疫苗與新藥,如今的新藥開發公司也有好幾十家,已跨過一個很大的門檻。

李鍾熙無奈地說:「現在大家都只關注打不打得到疫苗,所以看不到台灣生技產業其實是有成長的!」他更指出,「連台積電也是花了30年才能成為晶圓代工龍頭!」更何況生技產業發展絕非一蹴可幾,國人應該對其更有信心。

台灣生技產業非一蹴可幾 CDMO起步慢卻進步快、女股神也欽點

事實上,國際上無論是哪個發展生技業的國家,都可不能一步到位,台灣自然也是。如果以CDMO(委託研發與代工生產)為例,有民間業者認為,台灣業者起步雖慢,但進步比起其他國家算非常快。

台康生營運長暨資深副總經理張志榮博士表示,國內約從5年、10年前,才開始有類似台康生這樣的企業投入CDMO產業上,經過這些年,實力和經驗已慢慢與國際接軌、受到國際肯定,品質、技術及量能已逐漸在國際上展露頭角。

以台康生為例,CDMO能力受到日本厚生省國際的查核肯定,相關法規單位也實地查核台灣製藥GMP系統,品質受到國際認可。張志榮說,雖然台灣CDMO起步較南韓晚,但中央確實也看到這塊領域有向上發展的機會,因此當全球都有疫苗代工需求時,民間業者已經有所準備,現在正是非常好的時間點加入代工行列。


而投資業界也對國內生醫領域抱持正面態度。

啟發投顧分析師莊佳螢分析,台灣生技醫藥領域實力堅強,CDMO部分各家各有所長。以台康生相關CDMO業務為例,每年呈現正成長、2020年受惠權利金挹注下,營收突破10億元門檻,今年陸續承接歐、美、日及國內的委託業務,目前已朝國際級的CDMO的角色前進。

另外,另一家生醫廠保瑞藥業,因受惠加拿大廠併購效益及藥品CDMO完整布局,今年上半年稅後純益約4.7億元,年增437%,每股EPS 8.72元;第2季稅後純益約1.3億元,年增217%EPS 2.54元,上半年及第2季營收與獲利雙創歷史新高。

至於晟德集團轉投資的永昕,專注發展生物藥CDMO業務,2020年拿下4個日本專案與3個台灣專案,並自去年首度轉盈後,今年上半年EPS0.32元,已超越去年全年的0.24元。

除了CDMO外,新藥開發也有斬獲,莊佳瑩指出,「女股神」方舟投資(ARK)基金操盤人伍德(Cathie Wood),就曾點名專攻免疫療法的長聖,旗下細胞新藥(UMSC01)於去年獲得食藥署認可,將該藥視為治療新冠肺炎的潛力藥物,在在都顯示生技台廠的堅強實力。

CDMO新藥研發邁開腳步 屢接國際訂單

另有不具名業者指出,生技製藥產業範疇很廣,除了大家熟知最具挑戰的新藥研發,再來就是生產高技術門檻困難劑型藥物,而近年的生物相似藥也成為新興議題。

無論哪個領域,台灣產業目前都已累積一定的發展基礎與實力,從不同藥廠已獲得國際合作研發或授權開發合約,就足以證明動能與實力滿滿。如果再加上台灣CDMO領域上的產業鏈完整,有許多國際級設備與人才完整,不少專家都認為,政府如能整合實力「一起打國際盃」,再配合產業政策的點火,台灣生技製藥整體實力將不容國際小覷。

台灣生技醫療還在「青少年」 「轉大人」速度慢

「台灣不該妄自菲薄!」

張志榮補充,台灣生醫產的實力跟東南亞、日本相比不相上下,只是台灣一直以來都習慣唱衰自己,應該要更正向去看待產業發展。

像是高端發展疫苗,張志榮就認為值得國人鼓掌,因為一家小公司,從零開始打拚到能與國際競爭,雖然成果還不算完美,但「就像已經考上大學,現在稍微衣衫不整,要給他時間整理一下」。

至於有人說台灣生技產業還在「青少年」階段,李鍾熙則是認同這種說法。李指出,關鍵在於國內還沒冒出一家真正有份量的生技企業,一旦這家巨獸出現,國際競爭力與形象將加速轉型。不過,李鍾熙也希望業者不要急,因為回頭看看國際上的現況,也沒有幾個國家達到這樣的成果與規模。

李鍾熙強調,台灣生技產業有實力,也確實在進步,只是「轉大人」的速度有點緩慢,並點出最大的困境就是投資不夠、大家沒有耐心等長期回收,政府或民間若能大力挹注、加強力道,相信台灣生技產業將在國際舞台上成為不可或缺的一員。

資料來源:https://tw.news.yahoo.com/news/%E5%8F%B0%E7%81%A3%E7%94%9F%E6%8A%80%E6%A5%AD%E6%B2%92%E9%82%A3%E9%BA%BC%E5%BC%B1-%E5%89%B5%E6%96%B0%E4%B8%8D%E8%BC%B8%E6%97%A5%E9%9F%93-020000935.html

台灣生技產業,醫療, 大健康產業

 

建置中

台灣生技產業,醫療, 大健康產業

 

建置中

台灣生技產業,醫療, 大健康產業

 建置中

2021年11月12日 星期五

胃癌早期症狀不明顯,您若是以下9類人請注意


多數胃癌患者在早期時幾乎沒有任何症狀,一不小心就會錯過黃金治療階段,到底胃癌會有什麼症狀,民眾又該如何預防?






胃癌症狀

多數早期胃癌患者幾乎沒有症狀;即使有症狀,也與一般胃病難以區分,例如:

  • 上腹脹氣、隱隱悶痛、噁心(類似慢性胃炎)
  • 餓時痛、嘔酸水(類似消化性潰瘍)
  • 食慾減退
  • 貧血,虛弱無力,容易頭暈眼花、臉色蒼白
  • 中晚期症狀:體重驟降、解黑便、厭食、吞嚥困難、明顯貧血、精神萎靡

胃癌高危險群

  • 50歲以上
  • 男性
  •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 萎縮性胃炎
  • 家族腺瘤
  • 小腸化生(胃黏膜中出現腸道的黏膜上皮,常見於慢性胃病)
  • 多發性瘜肉
  • 胃曾部份切除
  • 家族中有一等親罹患胃癌

環境因素

  • 重鹹、醃漬、燒烤、煙燻及含防腐劑的食物
  • 抽菸、喝酒
  • 長期使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會傷害胃黏膜
資料來源:Web Only


台灣生技產業發展前景的喜與憂

11月4日蔡總統利用錄影為「2021亞洲生技大展」開幕致詞時指出:在全球共同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挑戰,以及對生醫產業的未來發展有更高的關注下,生醫產業是台灣朝向世界的關鍵力量。此外,政府為能加強生醫產業競爭,去年提出「台灣精準健康戰略產業發展方案」,希望透過引進先進科技,開發精準預防、診斷及治療照護系統,以打造屬於台灣的精準健康品牌。

台灣生技品牌代理授權商
中國區域代表 祝您
事事順心



從蔡總統的致詞加以觀察,很顯然地期待將台灣生技產業打造為晶片代工產業之外另一重要「護國神山」;尤其是在去年全球突如其來爆發疫情威脅,面對疫苗供應來源短缺之下,讓長期以來較不受到青睞的生技產業,再度掀起社會熱潮,甚至認為政府應該借鏡過去成功扶植晶片代工產業發展經驗,打造完整台灣生技產業生態體系。


無庸置疑,政府過去在扶植晶片代工產業發展的同時,特別將生技產業列入國家未來重要新興產業的發展領域之一,從1984年起設置生物技術開發中心,1997年接著成立「生技與製藥工業發展推動小組」,2007年更進一步通過「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可以發現其端倪。此一期間,包括:2002年「兩兆雙星」、2009年「六大關鍵新興產業」、2016年「5+2產業創新」及2020年「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無不氣勢磅礡積極推動台灣生技產業發展。


2021亞洲生技大展科技部致詞

事實而言,20餘年以來台灣生技產業在政府相關政策支持下,不斷吸引許多海外藥廠來台洽商合作標的,以及不少學者專家投入相關領域研究,讓生技產業的研發與創新能力迎頭趕上日本、南韓,目前部分領域例如較常見的疫苗或新藥逐漸跨越門檻。至於在CDMO(委託研發與代工生產)上,其所呈現的實力與量能,更是不容小覷。


依據經濟部生技產業白皮書資料統計顯示,台灣生技產業營業金額從2012年的3,590億元,逐年成長至2020年的6,011億元,成長接近七成;若以生技產業上市、櫃公司家數來說,從44家逐年增加為124家,增加2倍左右;再就生技股票市值而言,從4千餘億元擴大至1兆1,292億元,擴大2倍以上。此外,創造就業人口超過10萬人、出口金額達到1千3百餘億元,其發展前景可以說是頗為亮麗。


不過,令人擔憂的是,雖台灣生技產業歷經30餘年發展,但從其營業或出口資料統計中發現,仍集中於醫療器材及健康福祉產品相關產業的發展;相對製藥或應用生技相關產業的發展,則是較為遲緩,尤其中、西藥或生物製劑方面,似乎呈現停滯現象。亦即台灣生技產業迄今並未學習晶片代工產業發展模式,讓其打造出較為完整生態體系。


探究其癥結,除了政府不如過去孫運璿、李國鼎等先賢具有頗強烈的使命感及責任心,全力打造晶片代工產業鏈之外,雖提供生技產業租稅、補助等優惠措施,卻讓部分的廠商在營收、盈餘均顯不足下,利用生技產業「第三類股」巧門上市,甚至連結政治利益炒作,從中攫取資本市場利益。然而,最為關鍵的是,與國際市場接軌的不足,導致迄今無法完整建立生技產業鏈,藉此培育出能夠讓台灣驕傲的國際級公司和獨角獸,進而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顯然不如南韓在國際市場上,已經發展出頗具有名氣的美妝或生技產品代工。


再者,雖長期以來政府相關單位編列許多科技研發經費,但卻又在偏向學理思維主導下,將核心聚焦於較稀有的臨床試驗,甚至部分研究結果成為研究團隊「升等」依據。亦即這些促進與生技產業發展的模式,並未完全與產業之連結,造成研究結果無法透過商品化加以普及,錯失市場化商機。


畢竟,推動生技產業發展並非一蹴可幾,除了面對著國內市場規模狹小、既有資源不足的挑戰之外,不論是技術的研發與創新,抑或是產品的製造與銷售,更加需要與國際市場之接軌,藉此擴大市場規模,進而從委託研發與代工生產模式中不斷提高競爭基礎。因此,唯有透過鬆綁法規、引進資金、培育人才、接軌國際,以及充分整合生技研究機構分工,串連產業上、中、下游,從需求的角度發展更高端的特殊新藥、疫苗、健康、精準醫療等領域,如此始能打造生技產業為台灣的「護國神山」。


資料來源:https://view.ctee.com.tw/social/33985.html

台灣生技產業,醫療, 大健康產業

 建置中

2021年11月8日 星期一

台灣生技產業,醫療, 大健康產業

 


建置中

台灣生技產業,醫療, 大健康產業

 


建置中

2021年10項生物技術突破

2021年10項生物技術突破

丹尼爾 ·麥克米倫  2021 年 6 月 16 日


隨著我們在 21 世紀向前邁進,生物技術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變得越來越重要,尤其是現在世界正遭受 COVID-19 大流行的折磨。科學家和研究人員在這一領域做出了傑出貢獻,並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從疫苗開發到基因測序,生物技術只是鋪平了前進的道路,並為我們每個人帶來了福音。





1. 合成 DNA

Covid-19 大流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調了生物技術的必要性。對於 Covid-19 研究,DNA 合成是基石之一。合成 DNA 用於導致 Covid-19 的病毒的基因組研究,這有助於追踪感染的傳播和進化。通過與 Troels Skrydstrup 教授小組的一名研究人員合作,Kurt Gothelf 教授的小組開發了一種獨特的方法,可以在使用前立即快速輕鬆地生產揮發性構件,從而提高 DNA 生產效率。產生的 DNA 序列也稱為寡核苷酸,它們需要一種自動化的化學生產方式。該方法使用亞磷酰胺,它們是易碎的化學分子,除非保持在-20攝氏度的理想溫度。教授們合作創造了一種簡單但可操作的技術,使亞磷酰胺的製造能夠機械化並直接集成到 DNA 合成設備中,最終消除了可能需要長達 12 小時的人工合成的需要。在製造亞磷酰胺的方法中,核苷通過樹脂沖洗,這可以完全納入 DNA 合成設備的自動化過程中。該樹脂保證核苷被快速磷酸化,導致核苷在幾分鐘內轉化為亞磷酰胺,從而導致 DNA 合成。


2. 疫苗開發

眾所周知,冠狀病毒曾經與普通感冒等較輕的感染有關,然而,三種變體——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 (SARS-CoV)、中東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 (MERS-CoV) 和 SARS-CoV-2 ——現在與受感染者的嚴重疾病和死亡率有關,導致世界範圍內的嚴重破壞或全球流行病。制定新的長期戰略來阻止病毒的全球傳播至關重要。因此,在生物技術的幫助下,許多研究人員和科學家已經能夠研製出可靠的疫苗。許多合成生物學家已經確定了一種提高蛋白質疫苗生產產量的新方法,可能會增加獲得救命藥物的機會。最近,博士在開發 COVID-19 疫苗方

面做出了重大貢獻。Vilcek 生物技術卓越獎。” Karikó 表明,改變核苷是信使 RNA (mRNA) 的組成部分,使 mRNA 可以安全地用於針對病原體的疫苗。由於她發現了改變 mRNA 中核苷的穩定影響,科學家們能夠為 COVID-19 構建 mRNA 疫苗,最重要的是輝瑞和 Moderna 開發的那些。在臨床測試中,這些疫苗在避免症狀性疾病方面顯示出 94% 的有效性,現在它們正在美國各地用於幫助阻止大流行。


3. COVID-19 的測試和追踪

儘管最近披露了有關 Covid-19 疫苗的有希望的 III 期數據,但致病病毒 SARS-CoV-2 預計將在我們身邊至少存在幾個月。提供良好醫療保健和阻止疾病傳播的唯一方法是識別感染者。標準的臨床測試方法經常產生錯誤的結果,而傳統的測序方法既耗時又昂貴。最近,新墨西哥大學計算基因組學和技術 (CGaT) 實驗室主任 Jeremy Edwards 和他的其他同事開發了一種芯片,可以更輕鬆、更快速地對 COVID-19 等病毒進行基因組測序。作為研究的一部分,科學家們使用了他們為廉價而有效的全病毒基因組重測序而設計的平鋪基因組面板,以快速、精確地對來自懷俄明州 SARS-CoV-2 檢測呈陽性的患者的 8 個臨床樣本的病毒基因組進行重新測序。最終,他們能夠以超過 99.9% 的效率識別每個樣本 95% 的基因組。UNM 化學與化學生物學系教授 Edwards 甚至表示,這種新芯片將允許更快、更準確地追踪 COVID 和其他病毒,包括新的變種。


4. 4D打印與組織工程

4D 打印的想法在創建用於組織工程和製造應用的自愈物質方面越來越受歡迎,但它在農業和農業應用中的用途有限。4D 材料在暴露於某些環境時會改變其形狀,但最近可用的材料與細胞的兼容性較低。然而,由 Eben Alsberg 領導的研究小組基於類似明膠的水凝膠創造了新的 4D 材料,這種水凝膠會隨著水的反應而改變形狀,並且具有細胞相容性和可回收性,使其成為增強組織工程的理想選擇。水凝膠還可以保持非常高的細胞密度,從而允許密集接種細胞。此外,他們還發現該系統可以通過校準來控制形狀改變的時間和程度。研究人員能夠在水凝膠中以非常高的密度植入骨髓幹細胞而不破壞它們,這是生物工程的巨大進步。此外,這種水凝膠的 4D 生物打印還用於為更複雜的 4D 結構創建新穎的配置。


5. 基因編輯

這是第一次,研究人員已經能夠證明,當特定的人類內源性逆轉錄病毒或HERVs這是在我們的基因組中發現被激活,它嚴重損害大腦發育。隨著生物技術的幫助下,科學家們能夠有一個更好的了解HERV流程和功能。研究人員產生了使用CRISPR技術人幹細胞和神經元的創建人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的特定基團。這些病毒成分,然後觸發連接到大腦的發育,這也包括傳統的發展因素的特定基因。因此,在大腦皮層皮層神經元完全喪失了功能。


6. 基因測序

在過去的十年中,確定個體整套遺傳物質的大規模全基因組測序技術發展迅速。現在,該中心五年來首次對 3,219 名患者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從而對 1,287 名患有罕見疾病的人(40%)進行了分子診斷。超過 750 個基因被發現存在有害突變,並發現了 17 個新的疾病基因。在某些情況下,患有遺傳性代謝疾病、罕見癲癇和原發性免疫缺陷的患者受益於個性化治療。瑞典醫療保健行業目前正在進行一項重大項目,以在更大範圍內復制類似的工作技術。例如,卡羅林斯卡學院和卡羅林斯卡大學醫院,成立了精準醫學聯合中心 (PMCK),以整合和發展精準醫學合作夥伴關係。該技術還導致發現了其他以前未被發現的疾病基因,為進一步研究致病途徑開闢了新途徑。


7. 量子顯微鏡

另一個重大的生物技術突破是創造了一種量子顯微鏡,它可以讓我們看到曾經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量子光學實驗室的 Bowen 教授表示,“這一突破將激發各種新技術——從更好的導航系統到更好的 MRI 機器,應有盡有。” 除此之外,它是第一個優於當前可用技術的基於糾纏的傳感設備。該團隊的量子顯微鏡能夠突破基於光的傳統顯微鏡中的“硬屏障”,這是一項重大成就。這種量子糾纏不僅提供了 35% 的清晰度而不會破壞細胞,而且還有助於改善傳感。因此,消除了最後一塊拼圖。這一激動人心的突破將創造無休止的生物技術革命。


8. 生物傳感器

生物傳感器因其在醫學診斷和健康監測方面具有革命性的潛力而越來越受歡迎。為了改進和加快冠狀病毒檢測,KAUST 的科學家將最先進的生物電子設備、材料科學工程和合成生物學蛋白質設計結合在一起。因此,在不到 15 分鐘的時間內,這種新的生物傳感器技術可以成功地提供非常精確的結果。這種診斷將電化學生物傳感器與設計的蛋白質結構相結合,使臨床醫生能夠快速準確地檢測病毒位點,這在以前只能通過較慢的基因程序才能實現。完整的系統可以在護理點對未處理的血液進行操作,從而無需耗時的樣本收集。首先,人類唾液和用導致 MERS 和 COVID-19 的冠狀病毒的部分蛋白質處理過的血液樣本被用來微調測試。在與利雅得費薩爾國王專科醫院和研究中心的 KAUST 健康醫生和科學家合作後,對患者的拭子進行了檢查。因此,與標準基因檢測相比,新技術的速度、適應性和性能可能會補充甚至替代 COVID-19 和任何未來流行病的現有診斷方法。


9. 農業和氣候

在生物技術的幫助下,科學家們可以做出一項新發現,儘管氣候變化,但該發現可能對作物的種植方式產生影響。此外,它還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動物和人類的分子系統。春化的研究讓我們對植物如何在分子水平上感知溫度有了很多了解。John Innes 中心的研究人員使用一種在不同氣候條件下生長的名為擬南芥的植物進行實驗。他們注意到所有植物的共同點:當溫度低於冰點時,COOLAIR 水平會飆升,這與一種叫做 FLC 的基因是反義的。據研究人員稱,COOLAIR 的表達水平在凍結後一小時內攀升,並在八小時後達到峰值。據研究人員稱,“第一次季節性霜凍是秋季冬季到來的重要指標。” 因此,這些發現揭示了植物感知溫度的分子過程的多功能性,這可能有助於它們適應不同的氣候。此外,由於反義轉錄已被證明會影響酵母和人類細胞的生產,因此這一發現可能會對各種生物體中基因表達的環境控制產生廣泛的影響。

參考文章:初霜最深


10. 環境 DNA

源自在水中或陸地中發現的不同生物的 DNA 是環境 DNA (eDNA),對 eDNA 的研究有助於識別物種。同樣,愛荷華大學領導的生物學家使用了一種新的環境 DNA 檢測技術,通過在以前未知有人居住的水域中發現它們的 DNA 來發現異國情調的新西蘭泥蝸牛的存在。這是該技術首次應用於檢測新的敵對人群。此外,在 eDNA 技術的幫助下,研究人員還成功地找到了阿根廷螞蟻的環境 DNA。在入侵物種造成嚴重破壞的兩個地區的地表土壤樣本中;位於神戶的港口島和京都的伏見區。因此,這種方法也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蟲。因此,這種策略甚至可以幫助科學家了解全球入侵生物的生態多樣性和熱點,這些入侵生物會造成重大危害,例如火蟻。


資料來源:https://explorebiotech-com.translate.goog/biotechnology-breakthroughs-2021/?_x_tr_sl=en&_x_tr_tl=zh-TW&_x_tr_hl=zh-TW&_x_tr_pto=sc

台灣生技產業,醫療, 大健康產業

 建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