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1日 星期一

這起背信案大逆轉獲判無罪 事件背後卻給台灣生技業帶來2個重要訊息


▲晟德董事長林榮錦。

晟德集團董事長林榮錦遭前東家、生技廠東洋控告背信案纏訟多年,於2020年五月27日高院宣判二審結果,林榮錦獲判無罪。這個引發生技業分裂為兩陣營的官司案,如今讓林榮錦有「雨再大,終究盼到天晴」之感。不過,東洋隨即宣布會再上訴,後續會如何發展值得觀察。

成立至今已60年的東洋,1994年因不堪虧損,找來林榮錦入主救火,成功將公司救活並讓股票上櫃。2008年,林榮錦想進軍國際市場,找到瑞士Inopha AG合作歐洲藥證申請,學習國際經驗。

不過,這個合作案卻變成東洋狀告林榮錦的官司事件。2014年6月,東洋由林榮錦北醫同學蕭英鈞接任董事長,控告林榮錦將乳癌、卵巢癌及精神分裂症等多項具專利的新藥製藥技術,無償授權給瑞士Inopha AG公司,涉掏空東洋30億元。

2017年,台北地院宣判第一審判決,依證交法不合營業常規交易罪、背信等4罪,判林榮錦有罪,應執行有期徒刑10年,並沒收不法所得。不過,今天的二審宣制,法官認定無從確認東洋方面的損失,因此判決無罪。

為何一審判10年刑期,二審卻判無罪,難道又是恐龍法官?很多人可能會有這種疑問,不過,答案顯然並非如此,二審判決會急轉直下,應該事出有因。

筆者在庭訊過程曾到法院,聆聽雙方挑燈夜戰的辯論內容,在二審交叉辯論過程中,確實出現一審時沒有提出的各項事證,這是二審結果會翻牌的可能原因。或許這個解答,就留給即將正式公布的審判書來揭曉!


 

訊息一:生技產業複雜 主管機關、司法體系需要時間學習


據了解,雙方爭議的焦點,顯然是出自於對商業價值、決策流程及科學數據等的看法不同。東洋訴求這個藥的價值很高,並指控林榮錦沒有經過董事會,涉嫌掏空公司30億元。

不過,生技新醫公司進行的每一項開發案,其實都充滿著不確定性,12年前東洋開發的這個新藥也是如此。

當時,這個產品介於生物藥與化學藥間,相關的CMC(藥品化學、製造與管制)也很複雜,連生物相似藥的法規都還沒有出來,因此當時林榮錦的判斷是,此藥若投資下去前景難料,而且要忍受很長的資金與時間成本,風險相當高,因此若有公司願意幫忙承擔風險,就一起合作開發,做成了公司就賺到,沒做成損失也不大。

於是,林榮錦當時便決定找瑞士Inopha AG公司合作開發,但在決策程序中沒有送交董事會,東洋便緊咬不放,不斷質疑其中有問題,雙方的法律攻防也都在這些程序及價值等判斷上。

生技醫藥產業這幾年來為何風波不斷,有很大的原因就是產業太複雜,從主管機關、媒體、投資人,再到檢察官、法官的司法體系,大家都需要時間學習。

生技產業不僅進入障礙高,學習曲線也比任何產業都要長很多,不僅有許多專業知識不易理解,更困難的是在這些名詞背後,隱藏了許多水深難測且高度不確定性的產業特性,一般人根本無從理解,也因此容易衍生出各種紛爭與事端。



因此,不論是東洋與林榮錦的爭議,或是去年初獲判無罪的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也都在經歷這種漫長的學習過程。

回到一年多前,被控涉嫌賄賂的浩鼎翁啟惠判例,這個案子不只有科學上的辯證,還有更複雜的政治因素。

訊息二:國家機器變成工具 台灣生技業需要靠智慧前進


從最初整個社會氛圍與媒體報導,不斷將這個案件擴大解釋,到後來審理此案的法官認真釐清相關科學知識與證據,一審判決翁啟惠無罪,之後檢察官也衡量本身有限的證據,最後決定放棄上訴,還給翁院長一個清白,也讓一個無謂的訴訟得以停止。

但是,大家都很清楚,任何案件只要進入司法程序,可能造成巨大且難以彌補的傷害。不論是翁啟惠或林榮錦,每天面對媒體辦案,輿論壓力如排山倒海而來,早就是未審先判;至於法院、檢察官在眾人皆曰可殺的氛圍下,要讓自己的決策不受影響也相當困難。

其實,很多生技界人士都知道,東洋與林榮錦這個案子,原本是兩個同學間的恩怨,但如今大動干戈、對簿公堂,讓兩家上市櫃公司耗費大筆資源、人力,實在是一個最壞的結果。尤其動用到國家機器、司法審判的力量,這種破壞所造成的損害程度太高,要讓產業及社會大眾透過這個方式來學習,付出的代價未免太大。

如今,東洋已表示此案還會繼續上訴,其擁有陣營堅強的董事會成員,還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董事長林全,要如何發揮董事會集體決策的智慧,選擇一條對產業、對企業、對投資人都正面的決定,才是這件訴訟案能否順利落幕的關鍵。

和解才能共生、合作才能興利,台灣生技產業經歷這麼多年的苦難與折磨,挑戰還不夠多嗎?如今在全球新冠肺炎陰影仍舊揮之不去的當下,正是台灣生技業集結實力,再次攀登另一個高峰的時刻。減少一件煩人的訴訟,產業發展可以再大步向前,或許這應該是最多人期待的事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