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保健食品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保健食品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1月14日 星期四

【武漢肺炎】淋巴癌末期患者染疫後-- 腫瘤竟大幅消失!

 《英國血液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本周發表一個神奇案例,一名罹患淋巴癌末期的患者,在不幸感染武漢肺炎後數個月,醫師再次為他進行檢查時,意外發現,該患者體內的淋巴癌腫瘤,竟然大規模消失,讓醫師都感到驚奇。

圖片來源 : onlinelibrary.wiley.com

出版時間: 2021/01/09 12:04
更新時間: 2021/01/09 13:15



報告指出,這名61歲男子,原本就有罹患腎臟疾病,並做過腎臟移植手術,但手術失敗後他持續洗腎,免疫化學治療也已停頓3年。不過之後該名患者出現淋巴結腫大和體重減輕,於是再次入院,但這一次醫生發現他罹患了何杰金氏症(Hodgkins disease),也就是淋巴癌,而且還是屬於末期階段。
到了去年武漢肺炎疫情爆發,這名患者又出現呼吸困難與氣喘,到醫院就醫,證實罹患武肺。院方安排這名患者住院,11天後認為他的狀況已經好轉,於是讓他回家休養,住院期間也沒有讓他使用任何免疫相關的藥物。


4個月後男子回院複診,醫師為他進行正子斷層掃描,卻意外發現原本存在於男子體內的淋巴癌腫瘤,竟然大規模消失,讓醫師都嘖嘖稱奇。至於癌腫瘤消失的原因為何,醫師表示仍要進一步研究才知,但初步假設,是人體在感染武肺之後,觸發了抗癌的免疫反應。


2021年1月11日 星期一

健保特材之亂告終8大類都未超過極端價格


保特材之亂告終8大類都未超過極端價格

8大類自付差額醫材價格設極端值,爭議告一段落。8大類醫材今天在比價網完成登錄,價格都未超過極端值。健保署說,管理兼顧平衡,與院所、廠商都溝通,不影響新功能醫材進用。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今年6月公告,將包含特殊功能人工水晶體、塗藥血管支架等8大類、共352項健保差額特材訂定收費上限,81日上路,但引發醫界強烈反彈,驚動總統蔡英文發表意見,衛福部長陳時中也親自主持會議傾聽醫界聲音,並達成共識,不訂收費上限,先處理收費超過極端值的醫療院所。

經過與各醫療學會溝通、討論醫材極端值訂定後,健保署在8月底再度公告,8類自付差額醫材自91日起依醫療院所收費百分位為極端值,極端值由各學會訂定,健保署已發文給價格超過極端值的院所,要求期限內調價或說明。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副組長黃兆杰晚間受訪時表示,經連月溝通、輔導,所有院所都已完成調價,並將最新的價格揭露於醫材比價網,提供民眾比較、參考。所有醫材價格都沒有超過極端值,各醫學會、院所和醫材廠商都有溝通,也都能配合管理制度,目前的作法就是求取平衡,在保障民眾權益下,不影響醫界和廠商發展。

黃兆杰說,醫材採用極端值管理,不會有醫院收費特別高,這是比較平穩的作法,初步達到管理成效。未來如果有新功能的醫材要進用,也會尊重醫學會的專業判斷,經討論後都可以再加入,不會讓民眾用不到新功能醫材,也不會降低廠商申請進用的誘因。

原文出處:中央通訊社http://www.httpscna.com.tw/news/firstnews/202011020288.aspx


8科AI門診上線!中醫大附醫打造「AI醫院理想國」,工程師如何幫大忙?


中醫大附醫這一年多來,累積導入AI應用數超過百項。不過,他們進一步思考,與其追求各種應用突破,不如設法讓醫師的「體驗升級」,對臨床更有幫助。 


台灣AI醫療進展正邁向青春期,不管是大規模的醫學中心,甚至區域或地方醫院,人人都在測試AI、訓練AI應用。這當中,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以下簡稱中醫大附醫)是不能不提的領先好手。




20192月,中醫大附醫舉辦AI門診啟動記者會,一口氣宣布將多項AI解決方案導入心臟科、腎臟科、胸腔科、乳房外科、兒科、眼科、精準醫學、健檢中心等科別。總計落地8科、46個門診,包括肝臟纖維化、肝癌分群、乳房腫瘤超音波檢查,都有AI提供醫療輔助。


實際的效益包括:醫師從X光圖判斷骨頭年齡,從約6分鐘大幅縮短至0.1秒;臨床診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經由眼底鏡影像觀察血管、出血及斑點程度來評估分級,AI也能扮演「第二專家」,快速提供建議……


AI「教法」各不同,彈性標準讓體驗大升級

「一開始確實比較像探索,什麼都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療智慧中心顧問、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王帝皓指出,大約3年前,醫院的開發方式是由臨床醫師提需求,評估AI能否解決;但是每個領域都有獨特議題,容易見樹不見林,而且各個專案耗費人力,資源卻無法有效串連。


的確,單論導入的「AI應用數」,中醫大附醫這一年多來累積超過百項。不過,他們進一步思考,與其追求各種應用突破,不如設法讓「體驗升級」。



王帝皓以自身專長舉例,全台僅200多位的放射腫瘤科醫師,經常用「鍵盤開刀」,意思是醫師透過鍵盤,描繪出癌症患者的器官長相、位置,從中圈選出腫瘤,再打造出一套專屬治療計畫。


「這要一個一個像素(pixel)去比對位置,感覺很像在用『小畫家』(微軟Windows內建繪圖工具)。」

然而,這份「繪圖」工作實際上一點也不輕鬆。由於腫瘤邊界不明顯,醫師必須交叉比對電腦斷層掃描(CT)、磁振造影(MRI)影像,才能清楚勾勒輪廓,有時光是單一個案,就需要畫上45個小時。


即使建立AI模型之後,部分案例的腫瘤勾勒工作,可以從5小時變5分鐘,看似大幅解決問題,實則不然。


     "就像爸媽教小孩,每個家庭都有不同方式,醫師也一樣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王帝皓"


醫師之間的「看法不一致」是很常見的現象,像是腫瘤怎麼畫,各醫師的標準就可能不同,也沒有對錯可言。不過,這對於接受一套標準訓練的AI應用,就會帶來巨大考驗。



中醫大附醫得出的解決之道,是 AI具備彈性。透過在AI圈選系統裡建立回饋機制,可以讓不同的醫師依照自己習慣,直接在臨床軟體中儲存、更新繪製結果,回頭再次訓練AI模型,提高準確度


同樣狀況也發生乳癌治療上。一派放射腫瘤科醫師著重「預防性治療」,懷疑會有復發情況,認為治療應照射到特定淋巴結位置;另一派則認為不需要,擔心多照放射線,會提高肺纖維化機率。


「醫療往往沒有斬釘截鐵的答案。」王帝皓表示,較好的AI設計,是取兩種作法的中間值,提供調整空間。


      "助臨床即時發現病徵,從判讀走向預測風險"


從醫師與AI協作過程,中醫大附醫觀察到,AI醫療能持續進步,除了醫院資源的支持,工程師人力也是關鍵動能。


中醫大附醫現有30多位工程師,技術轉移的新創公司長佳智能也有35位工程師。

其次,持續擴展AI應用,將對臨床更有幫助。


像在骨齡AI的介面上,就在最初的年齡判讀之外,增加了可自動產出的模板報告、最終身高預測、結合中醫藥方推薦、身高曲線追蹤與使用者回饋等多項功能;針對心電圖判讀,則是發展出主動提醒功能,建議臨床醫師複閱心電圖,以更即時發現如急性心肌梗塞等病徵,縮短病人入院到治療處置的等待。


目前,中醫大附醫的AI應用數,已整合為28項左右,聚焦癌症、神經學、心臟與基因等4大領域。


「病徵的事先預警,將是智慧醫療未來發展的一大重點。」王帝皓舉例,心電圖AI不能只是分辨心房顫動的有無,還要提升到「發作形態」,甚至結合穿戴式裝置,提前預測中風的風險。「長遠來說,能由AI告訴我們該優先處理哪些事項,對醫療體系會有莫大幫助。」


原始網頁:數位時代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9873/cmuh-ai

生醫新聞:Medtronic今年第七件收購案出爐,將併Ai Biomed強化產品組合 全球醫療器材市場估達4200億美元

2020.1102 美敦力(Medtronic)已完成新收購以及通過FD對神經檢測設備的批准,擴大在改善頭頸部手術安全性的技術組合。


這是醫療技術巨頭Medtronic今年的第七件收購收購AiBiomed使其增加了用於甲狀腺手術的組織檢測探頭。PTeye雷射系統用於甲狀腺切除過程中識別副甲狀腺組織位置,可協助外科醫師避開健康的組織。



一般而言副甲狀腺細胞難以識別,但是Py探針發出的光會引起螢光反應,使它們無需使用顯影劑就能

發光。儘管甲狀腺的全部或部分切除是常見的甲狀腺手術,但若不經意切除副甲狀腺組織會導致患者的鈣指數下降,引起麻痺、肌肉痙攣、煩躁和癲癇發作。



交易的財務細節沒有被透露,但AiBiomd的員工將加入Medtronic的耳鼻喉部門,作為收購的一部分。同時,美敦力(Medtronic)的NIMVial神經監測系統獲得了FDA的批准,該系統可以定位識別並監測神經功能,幫助降低手術過程中導致神經損傷的風險。


該設備透過大型觸控螢幕,可即時提供有關神經功能的反饋訊號,從而對身體肌肉提供運動控制,並協助外科醫師調整手術進程且確認神經的完整性。


美敦力公司耳鼻喉科業務副總裁VinceRacano表示「這兩種技術的結合建立在我們20年來的基礎之上,提供創新的解決方案輔助頭頸部手術。保護關鍵神經的NIMVial神經監測系統和輔助視覺識別副甲狀腺組織的PTeye系統,將協助醫師應對手術中最常見的兩項挑戰。」


(生策會)

2021年1月5日 星期二

台灣生技產業值得電子五哥; 鴻海、緯創、廣達、仁寶、英業達,到品牌廠華碩、宏碁紛紛搶進這塊市場。

數位醫療2026年市場規模估達6,394億美元(約新台幣19.2兆元),從電子五哥鴻海、緯創、廣達、仁寶、英業達,到品牌廠華碩、宏碁紛紛搶進這塊市場。 

「靠健康大數據,我有信心活到120歲!」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在2019年底喊話,號召生技團隊推動「新醫療百年工程」,背後看好的即是全球高齡化帶來的龐大醫療需求,將由精準醫療與預防醫學兩大領域支撐。

 

廣達董事長林百里2019年底出任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簡稱生策會)副會長,宣示科技與醫療產業合作契機已到,林百里十分看好結合AI、大數據結合5G,有望使精準醫療、智慧醫療成為台灣下一個護國神山產業。

 

根據《數位時代》採訪台灣科技大廠跨足智慧醫療的關鍵原因,可大致歸納為以下5個:

 

1.部分科技領導人因家族病史,產生了推動醫學科學的強大發展信念;

2.電子產業高度競爭,毛利率低落,高附加價值的智慧醫療可成為前者的發展新動能;

3.生技及智慧醫療運用到的半導體、AI(人工智慧)、IoT(物聯網)、大數據技術,正好是科技業強項;

4.醫界對科技大廠的永續性與信賴度,遠高於新創團隊;

5.科技大廠挾龐大消費電子研發製造經驗,能加速智慧醫療設備商品化。

但醫療與ICT產業文化跟語言不同;健保制度完善,多數智慧醫療項目卻不在給付範圍,兩大門檻成了ICT進軍醫界最大阻力。「AI不是要統一大家,」廣達研究院院長張嘉淵指出,「未來是懂AI的醫師,取代不懂AI的醫師」已是醫界共識,白色巨塔如何擁抱彩色的ICT產業加入,將是智慧醫療能否成就下個兆元級產業關鍵。


隨著醫療進步今日的絕症或將成為明日的慢性病,  生命的延長也將擴大長者的照護與醫療支出,  科技業如何因應, 科技業如何協助醫界值得我們關注

2021年1月4日 星期一

台灣生技產業值得電子五哥; 鴻海、緯創、廣達、仁寶、英業達,到品牌廠華碩、宏碁紛紛搶進這塊市場。

數位醫療2026年市場規模估達6,394億美元(約新台幣19.2兆元),從電子五哥鴻海、緯創、廣達、仁寶、英業達,到品牌廠華碩、宏碁紛紛搶進這塊市場。 

 

「靠健康大數據,我有信心活到120歲!」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在2019年底喊話,號召生技團隊推動「新醫療百年工程」,背後看好的即是全球高齡化帶來的龐大醫療需求,將由精準醫療與預防醫學兩大領域支撐。

 

廣達董事長林百里2019年底出任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簡稱生策會)副會長,宣示科技與醫療產業合作契機已到,林百里十分看好結合AI、大數據結合5G,有望使精準醫療、智慧醫療成為台灣下一個護國神山產業。

 

根據《數位時代》採訪台灣科技大廠跨足智慧醫療的關鍵原因,可大致歸納為以下5個:

 

1.部分科技領導人因家族病史,產生了推動醫學科學的強大發展信念;

2.電子產業高度競爭,毛利率低落,高附加價值的智慧醫療可成為前者的發展新動能;

3.生技及智慧醫療運用到的半導體、AI(人工智慧)、IoT(物聯網)、大數據技術,正好是科技業強項;

4.醫界對科技大廠的永續性與信賴度,遠高於新創團隊;

5.科技大廠挾龐大消費電子研發製造經驗,能加速智慧醫療設備商品化。

但醫療與ICT產業文化跟語言不同;健保制度完善,多數智慧醫療項目卻不在給付範圍,兩大門檻成了ICT進軍醫界最大阻力。「AI不是要統一大家,」廣達研究院院長張嘉淵指出,「未來是懂AI的醫師,取代不懂AI的醫師」已是醫界共識,白色巨塔如何擁抱彩色的ICT產業加入,將是智慧醫療能否成就下個兆元級產業關鍵。

 

 

隨著醫療進步, 今日的絕症或將成為明日的慢性病,  生命的延長也將擴大長者的照護與醫療支出,  科技業如何因應, 科技業如何協助醫界值得我們關注

台灣生技-- 打造台灣覆蓋率最大醫療雲!廣達如何用AI鋪路

「有農業首都」之稱的雲林縣,地形平坦,氣候溫和,卻面臨嚴重人口老化、醫療資源不足等問題。


2017年,雲林縣政府成立遠距醫療中心,推動「斗六雙星區域聯防」計畫,就算醫院沒有相對應科別,民眾也不必再舟車勞頓轉院,只需透過視訊設備和遠距醫療系統,位於幾公里外另一家醫院的醫生照樣能看診,讓區域內的醫療資源緊密整合。


在背後支撐這整套機制運行的,是廣達人工智慧醫療雲運算整合平台(QOCA AIM),也是台灣目前覆蓋率最大的醫療雲,連健保署也是使用者。


深度運算醫療大數據,做到精準醫療

20年前加入廣達,現任廣達研究院院長張嘉淵表示,廣達是筆電(notebook)出貨量第一的大廠,全球每5台筆電,就有1台出自廣達之手。不過,也是在廣達最顛峰的時期,董事長林百里要張嘉淵開始思考,「在以後『no book(沒有筆電)』的競爭環境裡,廣達該如何布局?」



廣達三度與麻省理工學院合作,並聯手台灣10多家醫院,布局智慧醫療解決方案...這家筆電代工大廠如何跨足醫療領域,打造全台最大醫療雲?


2005年,是廣達投入智慧醫療領域的關鍵年,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合作,簽訂為期5年的「T-Party計畫」,聚焦在以人為核心的運算技術(human-centric computing)。2010年,雲端市場開始成熟,廣達再與MIT簽訂第2個歷時5年的「Qmulus計畫」,將AI與醫療結合,分析病人的健康狀況。


Qmulus計畫結束後,廣達於2015年正式成立BU12事業群(成員超過200人),專注發展智慧醫療,並在2019年成立AI實驗室。2019年,廣達與MIT三度簽訂5年計畫,也與美國哈佛醫學院、麻省總醫院和台灣多家頂尖醫院展開合作。迄今,廣達已經跟台灣10多家醫院合作,提供客製化醫療雲平台,以及多種智慧醫療解決方案,確立智慧醫療目標。


過去幾年,廣達一直把智慧醫療研究的重心放在國外,直到2020年,因為疫情肆虐全球,讓林百里的想法開始產生變化。「董事長認為,台灣是高科技的輸出國,卻不是高科技的使用國,希望能做更多幫助這片土地的事情。」因此,決定把多年海外智慧醫療的研究成果,帶回台灣。


廣達的智慧醫療布局,核心即是圍繞著「QOCA計畫」,透過這個雲端平台,打破醫療服務的時空限制,以ABCD這4大項目,來完成智慧醫療裝置、智慧醫院、智慧病房及遠距照護。


A是演算法(Algorithm),由廣達AI實驗室負責;B是大數據(Big Data),由廣達研究院負責;C是雲端(Cloud),由子公司雲達科技開發;D是裝置(Device),由廣達醫療產品事業部負責。


相較於其他投入智慧醫療的大廠,廣達將平台建置在雲端上,可以統一儲存、彙整及運算蒐集到的醫療資料(從DNA到臨床數據),累積成大數據,再透過演算法深度運算,最終做到精準醫療。


病患的隱私問題,也在考慮之內。廣達能提供「私有雲」給醫院,方便院方管理和標記資料,以及做模型訓練。


張嘉淵說,AI實驗室比較專注在醫療的影像辨識;BU12事業群則擁有完整的軟、硬體能力,可以將想法變成裝置,推廣到市場,然後把AI串成整體的應用。


廣達不是要幫醫院打造AI,而是給醫院工具,由醫生去決定怎樣用AI。


1.醫院對醫院的看診,即遠距醫療(Telemedicine):

假設A醫院有眼科,B醫院沒有。當病人到B醫院想看眼科,只要進入QOCA遠距醫療雲端智慧平台,藉由高解析度的影音視訊,搭配醫療物聯網,兩家醫院就可以共享病患資料,讓醫護人員和病人在平台上討論病情。「疫情的衝擊,會讓非接觸式醫療愈來愈被需要。」張嘉淵觀察。


2.遠距居家照護(Telehomecare):

指病患出了醫院之後,如何將醫療照護延伸到小醫院或家中?尤其在高齡化社會,這類服務將格外迫切。


廣達推出的「隨身心電圖量測儀」,就是結合智慧物聯網(AIoT)和雲端運算,居家病患可以長期追蹤、記錄數據變化,資料每天定期回傳醫院;住院病患則可以將資料彙整、即時傳給護理站,也能定位病人在醫院內的位置。


張嘉淵表示,目前台灣每家醫院都有自己的醫療資訊系統(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HIS),設計邏輯都是「以病人為核心」;然而,若要做到讓科技協助醫生做出更好的醫療判斷,就必須把醫生的醫療知識轉化成AI模型,在另一個「以醫生知識為核心」的平台上運作。


QOCA AIM的目的,就是協助分析醫療影像及醫療結構化資料,並投入AI訓練,讓AI學會醫療知識,進而節省醫護人力,提升醫療品質。廣達現階段已經和北醫、榮總、國泰、輔大等醫院展開合作,像是在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導入智慧病房系統,就結合了協助護理師即時掌握病人狀況、排班資訊的智慧白板系統,以及床邊護理系統,所有裝置的資料都會回傳到QOCA智慧雲上。


「廣達不是要用AI去統一所有醫生。」而是希望透過科技,讓醫療更加精準、人性化,幫助醫生處理更多病人,解決醫療資源分配不均。


廣達做智慧醫療優勢在哪?挑戰有哪些?

從做筆電、雲端,切入醫療領域,張嘉淵說,廣達面臨最大的困難,在於如何讓資訊、醫療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找到彼此共通的語言。


有時候,工程師認為好的東西,未必符合醫生的實際需求,工程師必須理解醫療行為的流程,才能設計出合用的產品。為此,廣達請來有工程背景的醫學博士,也讓軟體工程師大量上醫療課程。不過,「關鍵還是心態要轉變。」


換個角度,切入智慧醫療領域,廣達優勢在哪?


「醫療面對的,是病人的一生,需要穩定的合作夥伴。」相較於新創和其他科技大廠轉投資一堆子公司,廣達不僅沒有子公司專做智慧醫療,而是運用集團本身的資源去推動,因而可以穩定地提供技術和平台。


張嘉淵指出,醫療器材必須取得美國FDA(食品藥物管理局)和ISO(國際標準化組織)的認證才能上市,由於認證時間長、流程繁雜,用營收規模兆元等級的廣達去申請,跟一家小公司或子公司去申請,是完全不一樣的投入程度,但未來在承接大量體訂單時,誰有優勢不言而喻。


15年過去,廣達一步步實現智慧醫療的目標。儘管不願透露確切投資金額,但以目前公開資訊來看,光是與MIT合作的前十年,投資金額至少4,500萬美元(約13億元新台幣)。


雖然到目前為止,投入對營收的貢獻極微,張嘉淵卻不急著想賺錢。「我不喜歡用商業的角度談,我也跟老闆說,醫療不是商業。」同一組工程師可以去研發產品,在短時間替公司賺很多錢,但台灣市場小,把經濟的量尺放上去(醫療)不會是一個選項,但整體醫療產業必須轉型,才能面對未來。


面對未來,張嘉淵認為,投入醫療領域除了需要頂尖的工程師、醫生一起努力,科技人也需要更多熱情與耐心,回到更謙虛的角度去學習,「起碼做這個(醫療),是以後老了自己用得到。」張嘉淵笑著說道。

2020年12月31日 星期四

台灣生技醫療產業迄今最大國際籌資案出爐

(中央社2020/10/28 電)合一生技今天凌晨公告以最低稀釋比例下完成海外存託憑證(GDR)訂價,募資1.77億美元(約當新台幣50.6億元),創下台灣生技醫療史上最大國際籌資案,每股發行價約新台幣292.39元。

合一重大訊息公告於10月27日完成海外存託憑證發行訂價,海外募資總金額約1.77億美元(約當新台幣50.6億元),本次發行346萬單位海外存託憑證,每單位海外存託憑證表彰合一普通股5股,表彰1730萬股普通股,每單位海外存託憑證價格為51.11美元,即每股發行價格為10.22美元,約折合新台幣292.39元,折價率約10%。

合一此次海外存託憑證的發行案為2011年上櫃以來第一宗國際資本市場發行案,締造台灣生技醫療產業迄今最大國際籌資案,同時也是台灣今年以來非電子產業規模最大的海外存託憑證發行案。


此次海外存託憑證發行對原股東股權益稀釋比率僅約4.64%,承銷券商為摩根大通(J.P. Morgan)。

合一生技成立於2008年,為專注慢性皮膚疾病及免疫疾病的全球創新藥研發企業,所研發單抗新藥FB825今年4月以5.3億美元授權丹麥大藥廠Leo Pharma,另一項糖尿病足傷口潰瘍新藥ON101三期臨床試驗解盲成功達標,這兩項新藥的突破進展,使得合一新藥研發受到國際矚目。

合一表示,透過此次海外募資,將可更積極推動創新藥全球化布局,同時推進更多新藥進行國際臨床試驗,加強與國際大型藥企進行研發或市場合作,以加速推動所研發新藥進入國際市場。

台灣生技醫療史上,最大籌資案合一海外募資逾50億

(中央社2020/10/28 電)合一生技今天凌晨公告以最低稀釋比例下完成海外存託憑證(GDR)訂價,募資1.77億美元(約當新台幣50.6億元),創下台灣生技醫療史上最大國際籌資案,每股發行價約新台幣292.39元。

合一重大訊息公告於10月27日完成海外存託憑證發行訂價,海外募資總金額約1.77億美元(約當新台幣50.6億元),本次發行346萬單位海外存託憑證,每單位海外存託憑證表彰合一普通股5股,表彰1730萬股普通股,每單位海外存託憑證價格為51.11美元,即每股發行價格為10.22美元,約折合新台幣292.39元,折價率約10%。

合一此次海外存託憑證的發行案為2011年上櫃以來第一宗國際資本市場發行案,締造台灣生技醫療產業迄今最大國際籌資案,同時也是台灣今年以來非電子產業規模最大的海外存託憑證發行案。


此次海外存託憑證發行對原股東股權益稀釋比率僅約4.64%,承銷券商為摩根大通(J.P. Morgan)。

合一生技成立於2008年,為專注慢性皮膚疾病及免疫疾病的全球創新藥研發企業,所研發單抗新藥FB825今年4月以5.3億美元授權丹麥大藥廠Leo Pharma,另一項糖尿病足傷口潰瘍新藥ON101三期臨床試驗解盲成功達標,這兩項新藥的突破進展,使得合一新藥研發受到國際矚目。

合一表示,透過此次海外募資,將可更積極推動創新藥全球化布局,同時推進更多新藥進行國際臨床試驗,加強與國際大型藥企進行研發或市場合作,以加速推動所研發新藥進入國際市場。

台灣生技 - 英科智能攜手新旭生技 以新型AI加速開發新一代PET藥品

英科智能( Insilico Medicine)30日宣布與新旭生技建立研究合作夥伴關係,利用Insilico Medicine新型生成人工智慧(AI)技術來針對導致腦部神經退化性疾​​病有關的異常蛋白加速新一代化合物的發現,也就是失智症診斷用的PET藥品。

新旭生技指出,Insilico Medicine的使命是加速藥物的發現與開發,並持續地開拓新一代AI技術領域,同時在美國,歐洲和亞太地區擴大國際合作夥伴關係。


Insilico Medicine台灣首席執行官林彥竹博士表示:「在神經退化性疾​​病領域,新旭生技所開發新穎的、針對特定靶點的各種診斷和治療方法,可廣泛用做正子斷層造影(PET)示蹤劑。很高興與新旭生技合作,我們將應用Chemistry42套件設計具有特定性質的新一代正子斷層造影(PET)示蹤劑。藉由這次合作,我們將進一步展現AI驅動生成化學平台應用於不同類別化合物的全面性。」

新旭生技CEO張明奎博士表示:「我們非常興奮能與Insilico Medicine展開合作,借重其人工智慧藥物開發平台來豐富新旭生技針對神經退化性疾病所篩選出獨有的化合物組合。」

他強調:「及早診斷對於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治療管理至為關鍵,因此,新旭生技的首要目標是開發新穎的正子斷層造影(PET)示蹤劑,用影像方式呈現腦部各種病態蛋白的分布區域及數量,以精確判別神經退化性疾病。有了Insilico Medicine的AI平台的輔助,新旭生技希望能夠縮短藥物開發從實驗室到臨床應用的時程,助力醫學界提升新藥研發的速度,以造福患者。」

新旭生技說,利用整合的AI驅動藥物發現方法,Insilico Medicine提供新旭生技高效、明確合理的外部輔助解決方案,以推動計劃的發展。新旭生技與Insilico Medicine之間的合作將包括首付款和基於績效的里程碑款項。

台灣生技--本土新冠疫苗 臨床標準變嚴

10/26 衛福部轉彎,本土新冠疫苗臨床試驗標準趨嚴,國光生技(4142)、高端疫苗及聯亞生技三公司已接到衛福部明確通知,二期人體臨床試驗人數須收案達3,000人,且經追蹤一個月安全及療效,確認無不良反應時,才能獲得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簡稱食藥署)核發緊急使用授權(EUA)量產許可。


這是食藥署首次表態,本土自行研發新冠疫苗的廠商,可以在未完成三期臨床試驗的前提下,依照EUA標準,先行量產緊急備用的新冠疫苗。

衛福部部長陳時中過去曾經口頭說明,若能在二期達標,政府可能會向業者各採購100萬劑疫苗,供應給醫護人員緊急使用。


據悉,依照衛福部先前的計畫,各公司二期臨床試驗受試者人數最少是1,300人,但是政府鼓勵開發的生醫公司能做到3,000人。如今隨著EUA新辦法出爐,二期臨床試驗受試者須達3,000人已成為必要指標。

不過,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吳明美昨(26)日補充指出,各疫苗廠在獲得EUA的量產許可後,雖能獲得官方緊急授權使用,最終仍須繼續進行三期人體臨床試驗,證明新冠疫苗安全有效後,才能獲得正式藥證。


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及台灣的衝擊相當大,食藥署表示,考量到國人有接種新冠疫苗的緊急需求,因此在提高二期臨床試驗受試者人數至3,000人的標準下,應已達到國際上臨床三期的試驗精神,政府同意這3,000位受試者經追蹤一個月安全及療效,確認無不良反應時,將可獲得緊急使用授權(EUA)量產許可。


國光生、高端疫苗及聯亞生技三家公司都表示,已在上周與疾管署開會時收到清單,內容洋洋灑灑的列出符合EUA的標準。部份業者私下透露,雖然清單內容很繁複,但至少沒有要求必須做完三期臨床才能開始量產;不過,三家公司都強調,為了公衛安全,已做好三期人體臨床試驗規畫,若政府有要求,業者一定全力配合。


據了解,國內這三家疫苗廠,已全數通過疾管署的臨床一、二期試驗補助計畫,其中高端疫苗獲得4.7億元最高、國光生技獲得4.6億元、聯亞生技也獲得4.3億元。

資料來源:衛福部


2020年9月14日 星期一

飲料或咖啡替代白開水可以嗎?

 每天喝飲料或咖啡替代白開水可以嗎?民眾都知道「沒事多喝水」,但對於「水份」的界定有所疑惑,到底日常飲食中的飲品、蔬菜水果算不算在水份的攝取量之中?每日有無建議飲用量呢?  


一般人對於「飲料或咖啡替代白開水可以嗎?」,營養師通常都是予以否定,因為像咖啡、茶、果汁、湯、牛奶和豆漿等飲品,含其他如糖、蛋白質等物質,若把它視為水份的補給,容易攝取過多熱量,進而導致肥胖。


那喝了飲料需不需要補充更多水來稀釋?范縈渝說明補水秘訣,首先,每個人每天的攝取水分需達體重(公斤)×30ml,若是飲用過多含熱量的飲品,建議增加運動量去消耗卡路里,除非是喝會幫助脫水飲料如咖啡和濃茶,才需要多加補水,另外,常運動或從事戶外活動者,因為容易大流汗,同樣需要喝比平常還多的水量。





1.幫助身體排毒

喝水可以幫助新陳代謝,將身體裡殘留的大量的毒素做清理和淨化。


2.保護心臟

心臟病患者非常容易發生心肌梗塞,這時喝水能起到降低血液濃度的作用,藉此增加血液循環。


3.促進疾病恢復

研究顯示,感冒時容易大量出汗,導致人體缺水,此時適當補充水分就很重要,幫助維持人體代謝的平衡,另外,大量喝水有利於排尿及排汗,將身體裡的細菌和和毒素從體內排除。



2020年9月13日 星期日

秋冬疫情即將來臨 陳時中:台灣有等疫苗的本

衛福部長陳時中今天晚上上電視政論節目接受主持人周玉蔻的專訪,談到秋冬疫情即將來臨,台灣面臨還沒有疫苗,如何預防下一波威脅?陳時中表示,台灣有等疫苗的本錢。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指揮中心提供)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指揮中心提供)


陳時中表示,現在近兩週每天都有零星一個到兩個境外移入個案,代表國外的疫情相對是嚴重的,昨天全世界也破紀錄一天有三十萬確診數字,國外是很高的數字,北美有下降,但印度中南美都持續升,所以台灣居家檢疫要繼續確實做好。




疫苗部分,陳時中表示,對台灣來說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台灣疫情相對穩定,所以打疫苗的需求沒有那麼急迫,有利的地方在於沒有那麼急,所以有觀察的時間,這是好的。他指出,疫苗過去研發都要十年,現在要趕在一年內做出來,所以大家一定會評估打疫苗在這樣情況下打還是不打比較好,台灣有等的本錢。




陳時中表示,現在本土已經150天沒有病例,社區很安全,但沒辦法估計可以等多久,不過也不代表非要等久不可,「疫苗有效,我們就會早一點打。」




至於冬天的超前部署,陳時中表示,病毒天氣冷時趨向於活躍,這是以往病毒感染的印象,且南半球冬季也沒有特別爆發的情況,提高警覺,扎實把防疫做好就可以。


資料來源: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0911005466-26405?chdtv

2020年9月5日 星期六

台灣下一個半導體產業在哪?新藥大老:台灣生技業正處於完美風暴

今年新科院士楊育民對於科技產業的發展,希望能在生技業處於完美狀態的情況下,鼓勵我國年輕人把握機會,創造台灣下一個半導體的盛世。


過去40幾年,台灣積極發展半導體產業,時至今日半導體已成為我國GDP的重要來源。迎接科技產業的未來,剛出爐的新科院士AbGenomics新藥公司董事長楊育民就表示,生物科技產業現在正處於一個完美的風暴(Perfect Storm)裡面,我們要積極布建生態系統,讓生物科技產業成為下一個創造台灣奇蹟的半導體2.0




工研院為表彰在產業發展與增進人民生活福祉有傑出貢獻的個人,促進我國科技發展,特別設置「工業技術研究院院士」,於15日在新竹舉辦「第八屆工研院院士授證典禮」,包括楊育民、台泥企業團總執行長張安平、華邦電子公司董事長焦佑鈞、亞力電機集團總裁楊振通及台塑公司董事長林健男等五位產業大老,成本屆新科院士。

 


完美風暴!鼓勵年輕人要敢衝生技業

楊育民以完美風暴來形容現在生物科技產業的狀況,所謂完美風暴是一種特殊的氣象奇觀,它能夠帶來極大的能量、具有極大的摧毀能力。生物科技的發展正處於這樣的情況,包括生物學家、化學家、工程師等專業人士以及網際網路將所有資訊都連接在一起,促成這個狀態,所以他鼓勵台灣年輕人要把握這個機會順著完美風暴騰雲駕霧而上。



另一個重要的配套措施就是完整的生態系統,他以過去台灣在半導體產業上,也孕育了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研發、科技IP、人才培育,打造完整生態鏈,每個環節都發揮到小螺絲釘的角色,才有今天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所以他相信台灣能夠再次創造奇蹟,不能在生技產業中交白卷。


 


楊育民也表示現在他可以做的,就是盡他的生技產業「天命」,盡力協助年輕人。


他口中的盡力,就是他積極貢獻自己所能的竹北生醫園區,2006年當時他與林秋雄、蘇懷仁、張有德等七人制定竹北生醫園區的發展目標與策略,期待以研發中心、育成中心即園區醫院等三大中心作為帶動國家生技產業的發展重鎮,因為楊育民了解生技業的發展不若其他產業,投資技術的回收期較長,因此要透過政府跟民間攜手合作,才能有長遠的發展,也才能真正為人民創造福祉。當日總統蔡英文也在現場致詞時特別點出楊育民在我國生技發展下的貢獻。



 


人才不能等,斜槓跟好制度是必要條件


不僅如此,楊育民口中生態系裡面的人才培育不僅速度要再加快,更要同時培養專業人才、跨領域人才。此外要建立起良好的誘因制度,這個制度必須秉持公平、公正、公開,才能讓體制內真正付出、認真的同仁能有回報。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在會後進行受訪時也表示,工研院作為法人單位,不僅是孕育科技產業技術人才的搖籃,更是作為產業跟學界的一個重要橋樑,將學界人才在這個單位接受磨練、並在出師後投入產業界繼續貢獻。他進一步指出,很多大學、研究所畢業的學生可能對於產業的技術需求一知半解、能力也未符合產業的需求,透過在工研院期間的磨練更能掌握技術如何與產業界銜接,進而在將來成為投入產業界的有用人才。


下一個40年,台灣是否能在生技產業中搶下另一個奇蹟,吸取前輩的經驗、與產官學界的攜手合作至關重要。


 



資料來源: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5114/itri-academician-issue-president-industrial-innovation


2020年8月31日 星期一

台灣生技抗疫國家隊成軍 檢測及疫苗成焦點

 (中央社記者韓婷婷台北20日電)全球面對武漢肺炎疫情威脅,各國升高防疫警戒,一場與病毒賽跑的醫療生技競賽同步展開。台灣生技醫療產業界抗疫國家隊快速成軍,能否搶先找到突破點揚眉國際,備受期待。
防疫視同作戰,在經濟部及民間口罩工廠、物流、通路合作組成「國家級團隊」下,台灣化解了口罩之亂的集體焦慮,也讓所有人見識到政府與民間通力合作的高效率。
除了口罩、防護衣、耳/額溫槍、乾洗手、護目鏡等基本防疫品之外,接下來包括檢測試劑、藥物及疫苗的研發製造,才是對抗病毒擴散的決戰關鍵。

台灣生技醫療業界包括國家衛生研究院、生技中心、國光生醫、高端疫苗、亞諾法、台康生技、台灣圓點等廠商,均在第一時間積極投入研發抗疫行列,組成抗疫國家隊,鎖定檢測試劑、疫苗及治療藥物三大方向。





國衛院多管齊下研發藥物及疫苗,希望能迅速找到可抑制武漢肺炎的藥物,除了篩選出200多種藥物即將著手動物實驗,也針對有望治療武漢肺炎的「瑞德西韋」藥物,積極蒐集原料進行合成工作。今天傳出好消息,已成功完成毫克級合成,2週內可提升至公克級合成,有望促成台灣自產,未來備而不用。

生技中心雙管齊下切入快篩與治療,執行長吳忠勳表示,生技中心擁有龐大的抗體基因庫,在病毒檢測、治療性疫苗與抗體藥物開發也累積出許多經驗,已啟動快篩診斷試劑與治療性藥品的研發。

世界衛生組織(WHO211日將武漢肺炎定名為COVID-19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
高端疫苗公司選擇投入檢測試劑及疫苗開發,12日宣布已完成新型冠狀病毒RT-PCR核酸檢測套組開發,並向台灣衛福部食藥署(TFDA)提出許可申請;17日再宣布已與美國國衛院(NIH)簽約合作開發新冠肺炎疫苗,成為NIH唯二授權合作的公司,引發各界關注。

高端疫苗總經理陳燦堅在宣布與美國國衛院合作開發新冠肺炎疫苗的記者會中,略帶激動的表示「這搞不好是可以幫助台灣拿到WHO入場票的一個機會點」。

總統蔡英文今天也在視察國衛院後,前往新竹參訪高端疫苗公司,了解目前我國民間研發疫苗能量和現況。她期待高端疫苗公司和美國國衛院合作開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的疫苗,能早日開花結果,證明台灣團隊在疫苗開發和生產上,擁有進軍全球市場的實力。

李鍾熙認為,大陸疫情嚴重對台灣的威脅相當大,因為過去SARS的經驗讓國際大藥廠投入開發疫苗的意願不大,如果台灣能夠在政府力量推動下,也許在這場賽局中有機會跑第一,不僅能為自己解決問題,更能為全球提供協助,肯定讓台灣生技業國際地位更上層樓。

前衛生署長、現任生技中心董事長涂醒哲也認為,因應新冠病毒流感化的可能,台灣是有能力自備疫苗產製,可以藉由政府力量推動國產疫苗。(編輯:張良知)1090220

資料來源: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002200388.aspx